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qū)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基于旅游的溫泉文化遺產研究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fā)布作者: 發(fā)表時間:2021-11-09 16:45:12瀏覽次數:2123
本文題目中的“基于旅游”,是指所討論的內容具有可觀賞性,或可操作、有實物載體、可辨場所等特征。本研究試圖在溫泉文化遺產范疇中,發(fā)現具有旅游開發(fā)意義的情景及對象,并且這種研究兼有文化遺產保護意義。產學結合已為學界所關注,修建性規(guī)劃也已是旅游規(guī)劃領域中的重要類型,這讓帶有些許工程學內容的旅游研究具有了探索意義。
隨著溫泉開發(fā)的不斷升溫,溫泉旅游市場追求的主流趨勢表現為引溫泉入戶、建設溫泉別墅與五星級溫泉賓館,一個度假村甚至有幾十到上百個溫泉泡池。溫泉地政府及開發(fā)商的建設欲望誘導了消費市場,溫泉地向旅游者提供著大量、新建、大型的時尚性和奢侈性產品
,而作為源頭的傳統(tǒng)溫泉文化往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古溫泉文化是旅游資源中的一類專項遺產,在溫泉旅游全面走向時尚的大趨勢下,很容易忽視古時人們在利用溫泉方面所蘊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溫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歷史溫泉地的拆舊建新現象令人擔憂。另一方面,追逐經濟效益而熱衷于高端的時尚消費,也埋下了種種現代不安全的隱患,比如強調私密也誘發(fā)了公眾的好奇心。作為為數不多可以現場看到源頭的溫泉資源,關注其利用歷史與文化價值,有助于將公眾意識引向客我或無我的歷史空間方面,溫泉開發(fā)采取穩(wěn)步的文化保守性發(fā)展戰(zhàn)略,無疑會滿足社會將來對非傳統(tǒng)安全保障的渴求,雖然這種渴求在目前還主要表現在對食品及藥品安全的需求上。當社會對安全的追求由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遺產旅游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旅游對象也將不再僅限于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那些存在,旅游者也將會欣賞并非一定宏大的傳統(tǒng)地方文化,接受遺產所給予的教化作用。因此,有必要將古溫泉利用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納入研究范圍中,而目前學術界對溫泉遺產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一、溫泉文化遺產
溫泉文化遺產以古溫泉為空間載體,古溫泉是指擁有悠久利用史且一定是曾經自涌的溫泉,有泉眼、古池和與溫泉利用直接關聯的古建筑等。在我國現代語境下,古溫泉多指1949年前就已存在的有名溫泉
,該概念與包括地熱溫泉在內的新興溫泉相對,新興溫泉是指建國后得到開發(fā)利用的溫泉
,尤其是指近10年才被開發(fā)出來的地熱溫泉。古溫泉也可以指歷史溫泉地(包含聚落)的遺產核心區(qū)
,此時其與周圍新建區(qū)(帶)相對應
。古溫泉具有文化遺產價值,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
,世界遺產的核心本質在于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就古溫泉而言
,那種突出價值體現在當今的稀缺性而非規(guī)模宏大
,而普遍價值則可以理解為古時較為普遍的存在,以及伴隨社會文化自覺中所產生的對之廣泛的旅游需求
。
溫泉文化遺產可分為物質與非物質兩類
,鑒于古溫泉水工
、當時的溫泉聚落及溫泉利用的單體規(guī)模都不是很大
,物質與非物質的區(qū)分并非一定十分清晰,在本著確認保護對象為根本原則的初級研究階段里
,本文著眼于具體對象的討論而非要給出所謂的科學分類
。
二、既有研究綜述
日本學者對古溫泉文化的研究較為深入,山村順次將歷史溫泉地分為古代—近世、明治—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及現代4個階段[1],僅在第一階段里就再細分為古代、中世與近世3個子階段(表1)。石川理夫出版了《溫泉法則》專著,認為溫泉自有法則,書中深入淺出地給出了一些溫泉旅游應有的情形,作者對不為功利、不彰顯消費的古代溫泉利用方式給予了充分肯定[2]。松田忠德面向旅游者寫出了《正確選擇溫泉》[3]
,書中給出了諸多僅限于溫泉的文化概念
,比如湯元是指大量供湯的泉源,還可以指工程性的蓄湯總池
;擁有泉源且歷史悠久的溫泉老字號,往往還控制著從這里取水的其他家溫泉旅館
,因而那些老字號也往往稱為湯元館或溫泉大戶(大家)
。
就某些狀況而言,從地下水補給
、獲得熱源
,到地下熱礦水自涌出地面為止
,從這個思路得到的概念是溫泉
;而從旅游者利用的湯文化出發(fā),逆引湯路線而進行反方向邏輯
,便可以得到作為泉源或蓄水總池的湯元概念
。換言之
,溫泉與湯元可以是指同一個場所,但邏輯起點則不同
,溫泉是個關于水的可被感知溫度的物理概念
,而湯元則是個關于熱且具有文化性的概念。2008年
,日本國寶協會為普及宣傳事業(yè)還資助日本溫泉協會出版了《溫泉: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4]
,書中并列了世界遺產與文化財的概念,文化財是日本本土先于聯合國提出的相當于文化遺產的行政用詞
,該書參照聯合國的分類將溫泉遺產分為自然與文化兩類
,自然類包括溫泉涌出關聯及溫泉析出物,文化類進一步被分為有形與無形兩種
,有形的溫泉文化遺產是指有關的建筑
、歷史街區(qū)及工藝美術品,無形的溫泉文化遺產是指有關的信仰
、風俗習慣、民間藝術
、入浴法等
。
我國學者引進了日本學界關于溫泉的一些文化
概念,比如溫泉社區(qū)
、泉源的文化元點意識
、共有湯(總湯)、內外湯
、分湯、公共湯
、溫泉地邊界
、溫泉故事等,并將這些概念統(tǒng)稱為溫泉旅游的基本構件[5]
。在此基礎上
,還進一步對有關溫泉湯的各種概念進行發(fā)展與演化脈絡上的梳理
,通過細微辨識區(qū)分了溫泉與湯的4點不同[6]
。本文作者還通過對河北遵化湯泉的調研及文獻閱讀,將在另文中提出古溫泉水工概念
,那是一個具有匠心性質的工程范疇
,但其中卻含有濃厚的文化意義,比如亦池更是井的溫泉總池(蓄水并兼具景觀功能
,以閑時之蓄應對亟時之用)、溫泉泉源及蓄水總池的疏浚技巧
、溢流利用的曲水流觴
、兼具降溫的石渠引泉(相當于引湯)以實現空間利用的功能分異、溫泉木閘等[7]
。
一些文博工作者也對古溫泉文化進行了非常出
色的研究
。劉樸以位于承德縣頭溝鎮(zhèn)湯泉村的清代湯泉行宮為對象,給出了湯泉總池(7.7×5.7m2)①
、行宮周長(300m)
、就廟原址建湯宮、泉源直徑1m 及深度2m有余、坐湯可沒頸部等具體的情景及載體描述
,指出溫泉行宮的功能有三———政治、休(避暑
、打獵)沐理療和培養(yǎng)對科學探索的興趣(考察熱河來源)[8]
。徐小亮研究了華清池帝王沐浴文化
,給出了臨潼驪山湯
、華清宮的蓮花湯與海棠湯的尺寸與建筑構造描繪,也提及到了溫泉閘門(木閘)
、用于引泉與排水的青石板下陶水管道和用于沐浴的間廳(由較大單間組成的單排建筑)等[9]
。
三、臨沂湯頭溫泉文化遺產
通過近期兩次對臨沂湯頭溫泉的實地考察
、訪談及閱讀有關文獻②,得到了關于古溫泉文化的若干情形
,具體背后其實蘊含著一些文化上的重要
,雖然在目前還不能做到學術精確,但可以感覺到這些概念對推進溫泉旅游研究具有確認
、明晰及發(fā)現上的意義
,這里結合筆者的一些思考一并提供給感興趣的同行及有關人士。
湯頭溫泉位于山東省南部
,溫泉水溫最高可達
73℃,屬偏硅酸型熱礦水
,尤其在清晨可嗅到濃重硫磺氣味
,此水可飲可洗,日出水量達到6 000t
,年接待游客為100萬人次
。
(一)湯頭現象
湯頭既是溫泉所在地點的名稱
,本文亦指關于溫泉的一種現象
。山東是中國的文化大省,除臨沂的湯頭外
,即墨溫泉原址還被稱為湯上,兩種說法都有溫泉崇拜的意境
,水上承溫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實際上支持了這樣觀點。正如前文所言,止于地熱自然涌出時的認識而捕捉為溫泉,溫泉涌出后的相繼各環(huán)節(jié)其實為利用溫泉的湯過程,湯文化在年代上傳承與演化,湯本身在空間上或走行或站驛。湯頭尚有湯之頭的含義,這個頭既是指溫泉湯利用的頭,也指溫泉涌出后匯入湯河的湯河之頭,也多少有湯文化之頭(基點)意境,但與日本的湯元相比,湯頭更偏向于自然的物理性,可與溫泉相比又多了點文化性。湯不僅比溫要熱,湯頭及引起在地面上的熱水流動,也要比從地下涌出的現象看起來可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涀ⅰ分兴鑼懙摹耙仕肿蠛蠝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也是人間憑裸眼可視的地理現象。現在的溫水河(湯河)并沒有流入沂河
,而是在湯頭轉而向東南入沭河
,可認為湯河后來發(fā)生了改道。
在中文語境下
,源和頭是有區(qū)別的
,實體性存在的端點一般稱作頭
,可視性較差的流動及傳播的發(fā)生點稱作源
,源遠流長也說明遙遠的發(fā)生點也稱作源,位于遙遠但卻是實體性
、實在性的流動存在便可以稱作源頭
,在州東北六十里,源出溫泉”,“湯河出州北陽山下溫泉也,南流十余里”,大量的溫泉水在聚落不遠處進入湯河,使得河水大幅升溫,人們可感可視這一湯現象,所以取名為湯河,如此分析也讓我們區(qū)分了湯頭、溫泉及泉源的微妙差別(圖1)。 。湯頭溫泉之所以被古人命名為湯頭,說明泉眼距離聚落很近且當時的自涌量很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正因為自然界里存在著湯頭現象,在日本岡山縣奧津溫泉保留著以足踏洗滌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踏湯,主婦們在有溫泉涌出的河畔淺水中手舞足蹈。在這里古井川河的上游及河床上,分布著眾多42℃左右的堿性單純泉(1升水中含有的礦物質達到1 000mg),沿河水的基巖底床上有長約幾十米的源泉淺槽,岡山縣還為此成立了由女性組成的踏湯舞歌傳承會,除冬季外的每個星期日都要舉行表演儀式。
踏湯舞歌原本是邊警戒狼熊出沒邊踏湯洗滌的一種民俗,女性將自己的頭與腰用傳統(tǒng)的彩布纏上,手持壁直無沿的帶箍小木桶或木盆,那種既戰(zhàn)戰(zhàn)兢兢也歡天喜地的立式小跳躍踏湯風景可稱作洗之舞③。
湯頭現象對溫泉旅游開發(fā)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在面向終端消費者也即旅游者的建設中,要堅持可以眼見為實的開發(fā)原則,展示泉源及引泉路線,從而有效地防止諸如鍋爐燒水、摻水等溫泉造假現象的發(fā)生。隨著溫泉洗浴項目的豐富及以Spa等溫泉衍生產品構成的旅游者活動鏈的加長
,來訪者多忙于體驗各種產品而忽視溫泉水自源頭到入池這一過程中的真實性,其也為業(yè)者通過理性分析而決定進行造假提供了可能
。
(二)串湯降溫
高溫溫泉讓旅游者下不去泡池,極端高溫溫泉也可被稱做地獄溫泉
,現在我們一般通過蓄水于塔中待其降溫或混合以自來水等獲得適合洗浴的溫度
。古人對溫泉進行降溫的方法與現代做法看似相同但其實不同,借溫泉自然涌出力而蓄水于總池中,而不是我們現在的靠消耗電力將溫泉泵到塔中,或者將溫泉混合以寒泉水或河水,而不是現在的摻合以經過消毒處理的人工自來水。古人在溫泉降溫上還有其他睿智的做法,一是在引泉的過程中附帶著降溫,將一些熱量散發(fā)于空氣中或傳給輸水陶管、石渠,引泉降溫的同時也讓溫泉泉源以遠的地段,具有了可以進行溫泉利用的功能,這種不為溫泉降溫準備專門時間和專門設施的做法,也不為降溫而消耗能源,足以體現古人在溫泉利用上所投入的智慧;二是如臨沂湯頭溫泉那樣,通過串聯湯池而逐步降低湯水溫度。在湯頭溫泉的男湯池區(qū)內,古有一湯(頭湯)、二湯及三湯,溫泉由泉口依次注入,3個池子的水溫逐步降低,旅游者從三湯下水,進而轉二湯,一湯由于水溫太高而絕少有人下池。
最好的溫泉洗浴不過是使用原湯,常溫原湯是浴者爭搶的對象,溫泉地居民洗晨湯的習慣就源于此
,但對于高溫溫泉,真正的原湯人是下不去的
,串湯做法也暗喻著某種生活科學與生活哲學
。其一是通過串池實現了蓄浴同場,不需要從總池里引泉到較遠的距離才能達到所需要的溫度
,也不是混合以寒水而降低了溫泉水的還原性
;其二,最為原湯的一湯被高貴地擺上
,大家都不去利用也無法利用之而成為所有人公共的崇拜對象,湯頭古時也確實是這樣,“特習俗相傳四周不得置屋舍
,故無解衣休息之所”
,人們只是在視覺上享受一湯的存在和其帶來的溫泉蒸汽氛圍;其三是先者鮮湯
,先來者由于已經適應了三湯溫度
,因而可以享受更為原湯的二湯,后來者既便想進入二湯
,但由于不能立即忍受其高溫
,故而對先到者浸泡二湯也不會產生不滿情緒
,這也體現了某種公平原則
;其四則是有勇氣者可以直接挑戰(zhàn)二湯甚至是一湯。
(三)里湯與外湯
有很多以湯字定位的溫泉概念
,湯頭溫泉原本有男湯
、女湯及癩湯之別,前兩者以洗浴者的性別加以區(qū)分
,而后者以治疾功能定位
。以利用者身上的某個自然屬性或社會屬性定位某種事物,是人類認識社會的一種考慮途徑,比如歷史上還有官湯、民湯與商湯的說法;另一種定位方式則是以地點屬性來命名,比如日本古有外湯、內湯
、秘湯等說法
,現在又有露天浴場(pool)等。當然也有第三種或第四種考慮
,比如以溫泉水性狀態(tài)定位的死海浴
、蒸汽浴
、汽泡浴、沖浪浴等
,也可以有以旅游者行為考慮的坐湯
、立湯、寢湯
、手湯
、雙人浴及前文敘述到的踏湯。第五種途徑可謂是在時間軸上的考慮
,比如春夏秋冬之湯
、晨湯、夜湯等
。
古人利用溫泉多從外湯開始
,“土人皆甃石為池引以澡浴”,就是在描述外湯情景
,按照現代的觀點當定為原址湯
。外湯是就地取材的簡陋建設
,位于聚落之外,以利用為主
,建筑為輔
,也就是簡單地用石頭在泉源附近堆砌成一個池子之類,因地形
、涌出量
、聚落規(guī)模和人類愿意付出的工程量等影響,外湯的規(guī)模一般都不大
。內湯發(fā)生在外湯出現之后
,可指將溫泉水引入室內、院內
、聚落內等
。湯頭溫泉最早的內湯可謂野館湯泉
,因官僚
、文人的青睞,當地人在此建立了簡易的館舍
,將溫泉水引入室內
,隨后并進行不斷的完善。隨著大眾旅游的出現
,內湯承受著巨大的容量壓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擴容后,一些溫泉地建設開始轉向到戶外
,通過建設大型的露天溫泉浴場來緩解壓力并引導新的需求,因而露天溫泉雖然在戶外
,但不能被看做具有歷史意義的外湯
,因為露天溫泉是開發(fā)出來的大型現代洗浴空間而非利用泉源及其附近的場景
,而且其選址也不是就泉建池。
湯頭溫泉
,“其(湯山)下有溫泉二
,一在村內,一在村外”
,“舊為男女分浴處”
,男湯在寨墻以北,緊貼寨墻即外湯
,女湯在北邊寨墻以南,即寨里
,故也稱做里湯
。這里的外湯有些不同于日本學者所說的外湯,里湯也多少不同于他們的內湯
。至于當時的寨墻為什么選址在兩個湯之間并且讓寨子分布在里湯這一側
,或許出于警示、警戒的考慮
,男性在寨外洗浴的同時,可以第一時間發(fā)現來訪者,日本將這種警戒行為寫作見張,或許是女性出于自己洗浴安全的考慮,那就讓溫度高的那個泉位于寨子之外④。上個世紀60年代,當地建設了新的溫泉浴池(新湯),過去的男湯與女湯從此被稱為老湯
。以寨子內外來定位里湯與外湯
,可謂是在原外湯-內湯認識基礎上的一種豐富和推進。同樣的情形也可以在福州得到印證
,宋代的福州以城東湯門為界區(qū)分內外湯院
,內外兩個湯院當時都被定為官湯,而普通百姓只能在石壘成池的原始外湯處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郏保保荨?/div>
(四)季節(jié)湯與時間湯
時空是把握旅游地理現象的重要坐標
,空間布局因其可視而易于被重視
,而時間的非物質特征多影響人們的捕捉意識,因而追求全時不變也即沒有時間發(fā)揮作用的永恒
,成為了一些學者的興趣所在
,歷時研究在既有的成果中相對而言所占比例較低
。隨著社會發(fā)展的加速,學界時間自覺性意識在不斷提高
。所謂溫泉社會現象的隨時過程
,這個“ 時”是指季節(jié)及一日里的時間及時刻等,當然也可延伸指向溫泉洗浴文化的演化
,這些周期性、發(fā)展性的變化
,也應該是溫泉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
。
湯頭溫泉一年中有4個洗浴高潮,分別是春節(jié)
、清明
、伏天和農歷十月一逢山會。春節(jié)泡溫泉是我國很多溫泉地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聚集地的民俗習慣,清明洗湯則更具有健康意義。在德國與瑞士,每年春季到來之際,也有清理泉源、洗浴并祈福的民間習俗[12]。在湯頭溫泉,據傳清明節(jié)是湯神奶奶撒藥時間,古人們清晨起來爭搶頭湯,這期間還會發(fā)生女爭男湯的故事,湯頭溫泉也是國內少有的分別建有湯神廟與火神廟的地方,在古代能將湯細別為熱(源)與水(源)而分別求助保佑,樸實思想中不無體現在認識路徑上的敏銳、精準和具有較高的分辨力。在日本古時也有三伏天泡溫泉的說法,一般發(fā)生在凌晨1:00-3:00而被稱做丑時浴。十月一逢山會泡溫泉可解釋為慶祝收獲和消除疲勞,這種秋湯在日本稱為落泥湯,湯頭居民在秋天的集聚并洗浴,還讓這種溫泉浴有了節(jié)事特征。在時刻意義上,有晨湯、午后湯、午前湯、深夜湯、新年湯、歲末忘年湯等
。與時刻相對應的概念之一是時間,在日本草津溫泉有為克服水溫太熱及PH 太低而流行的時間湯
,有些體感溫泉則實行著長達幾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的長湯
。
四
、結論
通過研究
,本論文認為有必要提出溫泉文化遺產研究領域,在古溫泉水工、湯文化脈絡基礎上,通過在臨沂湯頭溫泉的存在和發(fā)現,再豐富以湯頭、串湯降溫、里湯與外湯、季節(jié)湯與時間湯等概念和情景。
本研究有三方面的現實意義,一是可以提出建設溫泉遺址公園,至少在空間上確定文化遺產的保護場所,為開展有深度的溫泉旅游文化活動提供支持;其二,可對溫泉文化遺產做有條件的復原及再現,畢竟仿真建設尤其是在原址上修舊如舊,對面向青少年開展教育與教化活動十分有益,這種教育功能也可以一定程度平衡旅游真實性下降所帶來的困惑;其三,可以豐富與推進溫泉領域里的文化遺產研究,也可以對概括性、分類性和有些停滯了的階段性理論研究有所啟發(fā),引向具有新視野意義的情境性、工程性與時空性的應用方向。湯頭溫泉的溫泉野館已經消失,小癩湯在1916年就已湮,而現在變成了馬路,老湯自上世紀70年代逐被廢棄,火神廟毀于戰(zhàn)爭,湯神廟毀于文革期間,一些溫泉地正在消滅文化記憶,古溫泉文化的遺產保護工作亟待創(chuàng)新。
上一篇 > 基于女性休閑視角下的溫泉旅游開發(f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