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溫泉

廣東從化地熱資源及開發(fā)利用情況

  從化溫泉(又名流溪河溫泉
,位于廣東省從化市東北溫泉鎮(zhèn)附近,距廣州75km
,中心區(qū)坐標為23°39′N,113°38′E
,海拔45m~52m
。在明清兩代已被利用,以其水質好
、水溫高和泉景奇特聞名于世
從化溫泉是一種含氡元素及多種元素的蘇打泉,水質晶瑩
,水溫適宜
,礦化度低無色無味,被譽為嶺南第一溫泉
。自1931年由嶺南大學冼玉清的一篇介紹文章引起了世人關注
,此后便開始了一定規(guī)模的開發(fā)利用[1]。從化溫泉區(qū)原有天然泉眼 9處 ,總流量 19137L / s
,水溫 40~63℃①
,由于溫泉天然流量無法滿足用水需求
,1961年開始在泉眼處圍泉成井
,或在泉眼附近打井抽水,開采量逐年增加
。到 1984年時,實際開采井有7眼
開采量達到1500m3/d
,區(qū)內溫泉全部斷流①,溫泉區(qū)的天然泉眼已全部為鉆井取代。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水位下降到地面以下16~2013m
,水溫下降 216~13℃[1]
。近幾年來由于熱水開采量有所減少,致使地下水位有所恢復
從化溫泉的形成與演變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前人先后對從化溫泉熱水進行了勘察和評價①②,提出了合理開發(fā)利用與保護的建議[1]
。本文利用樣品測試資料
,同時結合前人資料,分析從化溫泉熱水的水化學和同位素特征
,以及近 30年來從化溫泉水質的變化
,探討溫泉的補給來源、滯留時間
熱儲溫度等方面的問題
。①
 
  2.  從化地熱資源概述
 
  地熱是指地球內部所蘊藏的熱能,它來源于地球的熔融巖漿和放射性元素衰變時發(fā)出的熱量
地熱資源是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和地質條件
,能夠從地殼內科學、合理地開發(fā)出來的巖石熱能
地熱流體熱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組分
,它與太陽能風能
、生物能
、海洋能等統(tǒng)稱為新能源,將太陽能
風能
、潮汐能與地熱能加以比較,地熱能新能源中最為現(xiàn)實的能源
地熱資源按賦存形式可分4種類型:一是熱水型
,即地球淺處(地下100~4500m)所見到的熱水或水蒸汽;二是地壓地熱能
,即在某些大型沉積盆地深處(3~6 km)存在著高溫
、高壓流體,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氣體
;三是干熱巖地熱能
,由于特殊地質構造條件造成高溫但少水甚至無水的干熱巖體;四是巖漿熱能,即儲存在高溫(7001 200℃)熔融巖漿體中的巨大熱能
;根據(jù)地熱水的溫度地熱能可分為高溫型(>l50℃)
、中溫型(90~150℃)和低溫型(<90℃)三大類,高溫地熱資源主要用于地熱發(fā)電
,中
 
  從化溫泉位于廣東省從化市東北
,地處廣從斷裂帶北東段
,泉點沿 NW及 NE向次級斷裂出露,熱水出露于燕山期花崗巖中
。溫泉為中低溫
、 偏堿性的低礦化水。熱水中的陽離子以K+
、Na+
、Ca2 +為主,陰離子以HCO-3為主,屬于HCO3-Na及HCO3 - Na·Ca水。熱水中偏硅酸
、氟含量較高,同時含有
、鍶、鋇
、硼酸等微量組分及放射性組分鐳
、氡。由D和18O組分表明熱水起源于大氣降水
。根據(jù)玉髓溫標計算的熱儲溫度為 82114~93152℃
。擁有熱泉13個,溫泉地下熱水日自涌量達10000立方米
,每年可供700萬人次享用
。從化溫泉是含有氟離子和弱放射性氡以及鈉、鈣
、鉀
、鎂、二氧化硅等多種對人體有益元素的重碳酸鈉型熱泉
,有重要的醫(yī)療價值
,被譽為“嶺南第一泉”,是世界上名泉之一
。是全世界除瑞士之外
、僅有的一個含有氡元素的溫泉。
 
  3.  地質背景
 
  從化溫泉位于粵中坳陷帶恩平—新豐斷裂帶的中段
,在NE向的廣(州)從(化)斷裂北東段上盤
、佛崗復式巖體的南東邊緣③。如同廣東省東部 NE向的海豐—大埔斷裂和東江斷裂控制著溫泉的分布一樣,廣從斷裂對從化溫泉的出露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2 ]
。溫泉區(qū)位于流溪河中上游溫泉療養(yǎng)院一帶,面積約115km2
。該區(qū)斷裂構造發(fā)育
,可分為 EW向、NE向
、NNW向及NW向四組斷裂
。EW向斷裂形成最早,為一壓性斷裂
,起到阻水作用
;次為NE向斷裂,屬于廣從斷裂帶
,規(guī)模較大
、切割較深,起到溝通深部熱源的作用
;之后生成的是NNW向
、NW向斷裂,與 NE向斷裂交錯
,沿斷裂附近裂隙發(fā)育
,是地下熱礦水的富水地帶和熱異常區(qū),多數(shù)溫泉沿 NW向斷裂出露.
 
  4.  水文地質背景
 
  北東向的廣州—從化斷裂伴生的一系列北西向斷裂控制著本區(qū)溫泉的出露
,屬于斷裂—深循環(huán)型地下熱水[ 3 ]
,溫泉大多位于流溪河河床及河漫灘上(圖2)。該區(qū)地下水類型主要有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
。大氣降雨是本區(qū)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
地下水主要以泉、側向滲流的方式匯入河流排泄
,井孔抽水也是一個重要的排泄方式⑤
 
  11第四系砂礫層; 21侏羅系中上統(tǒng)流紋斑巖; 31侏羅系下統(tǒng)砂礫巖; 41石炭系下統(tǒng)灰?guī)r; 51泥盆系上統(tǒng)砂頁巖; 61燕山期霞石角閃石正長巖; 71燕山期第四期花崗巖; 81燕山期第三期黑云母花崗巖; 91斷裂; 101取樣點及編號
 
  5.  從化溫泉的開發(fā)歷史和現(xiàn)狀
 
  早在中國明朝時期,“百丈飛泉”列為從化縣八景之一
。1930年代
,溫泉一度興起開發(fā)旅游熱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
,溫泉有計劃地進行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建設
,特別是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改革開放后的開發(fā)動作較大。從化溫泉早在明清時已列為游覽勝地
。明崇禎七年(1634年)《從化縣志》中有“湯泉”和“百丈飛泉”的記載
,并將“百丈飛泉”列為從化縣八泉之一。清朝從化知縣孫繩稱溫泉為“枕漱”佳境,適于隱居休養(yǎng)
。明清時期
,溫泉已聞名遐邇,外地名士常到溫泉游覽
。民國期間
,從民國21~25年(1933~1936年)在溫泉興起開發(fā)旅游熱,短短數(shù)年
,建有各式別墅和房屋37棟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溫泉風景區(qū)從50年代起便有計劃地建設
廣東省干部療養(yǎng)院和廣東溫泉賓館都先后建了一批樓宇
地熱也隨之掀起開發(fā)大潮。  從化溫泉區(qū)原有天然泉眼9處
,流量19137L / s,水溫40~63℃① ,由于溫泉天然流量無法滿足用水需求
,1961年開始在泉眼處圍泉成井,或在泉眼附近打井抽水
開采量逐年增加
。到1984年時,實際開采井有7眼
 
  6.  地熱資源開發(fā)利用
 
  從化的地熱屬90°C以下的低溫地熱
,由于其溫度適宜,清潔無污
,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而用途十分廣泛
。從化的低溫地熱可以在一下方面進行開發(fā):
 
  (1) 浴療保健  從化的地熱水屬于低溫熱礦水,富含
,氟
、氡、偏硼酸
、偏硅酸等多種礦物質
,有一定的醫(yī)療、保健
養(yǎng)生的作用
。經常用熱礦水進行洗浴,對高血壓
、冠心病
、心血管病、風濕病
、皮膚病等有一定的療效
。熱礦水入室
,無疑會大大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2) 娛樂
旅游  依托溫泉浴
,可以開發(fā)旅游館、嬉水樂園
、康樂中心
、會議中心、療養(yǎng)中心溫泉飯店
溫泉度假村、高級賓館等一系列娛樂旅游項目
 
  (3) 種植
養(yǎng)殖  可以依托地熱井,建造溫泉溫室
種植名優(yōu)花卉
,特種蔬菜(供給大的飯店、賓館
、酒樓之需)等
,也可以用來發(fā)展旅游農業(yè)
 
  熱水養(yǎng)殖
,可以大大縮短多種水生物的孵化期和生長周期
。可以依托地熱資源發(fā)展高產魚類養(yǎng)殖業(yè)等養(yǎng)殖產業(yè)
 
  (4) 余熱供暖  用于洗浴
、娛樂等方面的地熱水在使用后,熱水溫度依然很高
,仍含有大量的熱能
,如果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就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了充分利用資源
,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對地熱資源開發(fā)應做到一水多用
綜合利用
。冬天,條件適合
,可以先用熱水直接供暖
供暖后的誰用于洗浴保健,洗浴保健后的水經處理后用來進行種植
、養(yǎng)殖或者余熱供暖
 
  7.  結語
 
  從化溫泉位于廣從斷裂帶北東段,溫泉區(qū)內共發(fā)育EW向
、NE向、NNW向及NW向4組斷裂
。廣從斷裂對溫泉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
,而 NW向斷裂控制著溫泉區(qū)泉眼的具體出露位置,是分布和出露于燕山第三期
、第四期和第五期花崗巖的溫泉,屬于斷裂-深循環(huán)型地下熱水[4]
 
  大氣降水滲入地下深處 ,在徑流過程中與圍巖反應 ,同時被深部熱源加熱 ,沿著斷裂破碎帶上升出露地表[5],上升過程中可能存在與淺部冷水的混合。因此從化溫泉的補給來源充分
,熱水的徑流時間較短
深部溫度較高,只要鉆井熱水總開采量不大于天然溫泉的總流量
,或者總開采量略大于溫泉流量
,但采用采停交替的開采方式[6],使熱水得到恢復補充
,可以實現(xiàn)其長期持續(xù)利用
。從化溫泉氡含量較高 ,在修建洗浴設施時應注意通風條件。